水電的"春天"
發布時間:2019-11-04
6月10日,華電集團旗下清潔能源上市公司華電福新(00816.HK)發布公告稱,5月份總發電量為458.12萬兆瓦時,比去年同期上升19.3%。其中,水電發電量為106.37萬兆瓦時,較2018年同比增加193.1%。
同一天,三峽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長江電力(600900.SH)股價創歷史新高,這家比宇宙第一大銀行還賺錢的全球水電龍頭企業盤中最高價為18.3元。根據當天收盤價計算,長江電力總市值高達3949億元。
其實早在去年,水電復蘇的苗頭已經顯現。
6月14日,中電聯發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9947億千瓦時,其中,水電發電量1232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1%。
4月份,中國第二大水電上市公司華能水電(600025.SH)發布2018年年報及2019年一季報。2018年營業收入155億元,同比增長20.8%;歸母凈利潤58億元,同比增長165%。2019年第一季度(2019Q1)營業收入44.4億元,同比增長49.7%;歸母凈利潤8億元,同比增長137%。
華能水電把2018年業績增長歸益于機組投產及供需形勢改善,2018年全年發電量同比增長11.6%。此外,由于電力外送通道打開,2018年實際結算電價同比增加 0.015元/千瓦時。受量價齊升驅動,歸母凈利潤58億元,同比增長165%。
水電企業的營收主要由發電量和上網電價決定,發電量取決于裝機容量和利用小時數。所以,在不考慮新增裝機建設成本的前提下,水電公司的業績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為裝機容量和利用小時數。
利用小時數提高
水電屬于可再生能源,清潔環保。2018 年,水電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 17.6%,裝機占比 18.5%,僅次于火電。
水電成本主要來自前期工程建設成本,投運后成本較低,主要是折舊和財務費用。目前,水電幾乎是所有發電電源中成本最低廉的,較低的成本也使得目前水電平均上網電價是所有發電電源中最低的。
從穩定性看,水電的利用小時數優于風電、光伏。盡管水電受來水量不確定性的影響,但相對風電、光伏而言,仍是一種更為穩定的發電選擇,具有調峰性能,在調峰選擇上也僅次于火電。
“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步伐,水電投資整體呈加快趨勢,我國大流域水電開發步入投產高峰期。隨著雅礱江下游電站集中投產,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等大型水利樞紐集中投產后,我國水電上市公司目前大部分完成了所在劃分流域水電站開發,水電新增裝機增速趨緩。
中電聯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發電新增生產能力(正式投產)12785萬千瓦,比上年少投產234萬千瓦。其中,水電859萬千瓦(其中,抽水蓄能新增130萬千瓦),為2003年以來水電新投產最少的一年。
在當前水電新增裝機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水電利用小時數就成了影響上網電量和水電公司利潤的主要因素。
4月底,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數據。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基本無棄水。全國水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691小時,同比增加74小時。
利用小時數的升高明顯的體現在了發電量上。2019年一季度,水電為21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4個百分點。

我國水電基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由于“十二五”期間,多個大型水電項目集中投產,水電投資超規劃完成,同時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用電增速減慢,自2014年以來,以云南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棄水現象,水電利用小時數開始降低。
為解決西南地區富余水電的消納問題,國家通過電力市場化改革及“西電東送”等政策多維度引導解決“棄水”問題。如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理順電價形成機制,完善市場化交易機制;同年11月,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同意云南省、貴州省開展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的復函》,同意兩省開展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2017年10月,國家發改委、能源聯合發布《關于促進西南地區水電消納的通知》,要求加快水電送出通道建設,鼓勵富余水電通過參與受電地區市場競價擴大外送比例等措施,增加 “西電東送”。
于是,近兩年水電利用小時數得到有效改善。2018 年全國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 3613 小時,較 2017 年略微增長。而2019年第一季度,利用小時數又同比增加74小時。
除了消納問題,影響利用小時數的主要因素還有來水量。
來水量增加
根據來水變化情況,一年四季可按照水電的豐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劃分,Q1 為枯水期、Q2和Q4 為平水期、Q3 為豐水期。一般,6-12月發電量約占全年發電量的 65%左右(2013-2018 年歷史平均),其中,6-10 月份發電量明顯高于其他月份。
可見,汛期來水情況對利用小時數和發電量的影響非常明顯。
如2016 年下半年汛期偏弱, 2017 年上半年我國主要流域來水偏枯,2017年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22個小時,為3597小時,僅比2015年大量棄水時的3590小時多7個小時。
隨后,2017年汛期開始,來水由枯轉豐。2017年7月水電當月發電量同比增速年內首次轉正,隨后8-12月當月電量延續同比增長趨勢。
2018年同樣如此,前4個月來水偏枯,但汛期來水較好,全年利用小時數為3607,同比增長10小時,帶動 2018 年水電發電量同比增長3.3%。
進入2019年后,來水仍表現較好,第一季度利用小時數同比大幅增加,造成水電公司業績持續向好。如華能水電公告所示,2019年第一季度,瀾滄江流域來水偏豐態勢延續,發電量同比增長 43.3%,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137%。
2019年被國家氣候中心確認為“厄爾尼諾年”,所謂的“厄爾尼諾”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厄爾尼諾現象通過復雜的海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造成天氣氣候的異常變化,從而導致暴雨、洪澇、強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發生。
研究表明,受中等以上強度超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可能性增加,呈現“開汛偏早、前汛期降水多、龍舟水偏重、強臺風影響概率大”的趨勢。而進入4月份以后,南方沿海地區的降雨量已出現明顯增加。
4月份,全國水電發電量同比增速達到18.2%,增速較去年同期由負轉正。
5月份來水繼續向好,三峽水庫平均入庫流量達到13648立方米/秒,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6月份各流域進入豐水期,再加上厄爾尼諾現象,來水受到降雨增多影響而將繼續提升,發電小時數將隨之繼續提升,有望帶動水電發電量繼續維持較高的增速。
另外,隨著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出臺,各省級行政區域將設定了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得以實質性推動,有望使得四川、云南等地區棄水情況進一步改善,相關水電企業業績將持續受益。